av五月天网站在线不卡,亚洲欧美国产精品,日本精品免费,亚洲综合99

偃武大槐樹移民考

作者:解汝祥 來源: 2020-03-11 10:14:50

摘要: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黃泛區(qū)流傳著明朝初年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的傳說,困擾著專家學者和廣大尋根愛好者。很多專家學者對山西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持否定態(tài)度,但又找不到真正的移民源頭。筆者通過對邳州市岔河鎮(zhèn)良璧解氏始祖碣文以及出土文物研究發(fā)現(xiàn),良璧解氏的家族歷史十分清晰,而大槐樹移民也終于露出廬山真面目,真正的大槐樹移民的發(fā)源地就在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zhèn)良璧村。

關(guān)鍵詞:偃武大槐樹、移民

山西省洪洞縣明朝初年大槐樹移民傳說一百多年來流傳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東南部、河北南部以及河南東部等地區(qū),而很多移民后裔到山西省洪洞縣尋根問祖都是失望而歸。研究移民歷史的專家學者質(zhì)疑明朝初年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的真實性。

邳州市岔河鎮(zhèn)良璧解氏家族,流傳著解氏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間從洪洞縣移民而來的說法。1994年清明為了響應(yīng)當時的岔河鄉(xiāng)政府號召,解氏遷移祖墳用于擴建良南小學。在搬遷祖墳石碣過程中解氏族人發(fā)現(xiàn)上面竟然密密麻麻刻滿了文字,之后邀請專業(yè)人士拓出了碣文,從而揭開了一段塵封近千年的歷史。解氏祖墳石碣刻于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碣文明確記載解氏始祖名諱、來自洪同古邑、來源路線、淮陽軍、立碑人名諱、良璧解氏后人百家、外遷三個將軍名諱、良璧村的地理位置以及刻碣人王群智等等重要信息。同時根據(jù)出土文物,確定了良璧解氏始祖生卒年代,推斷出良璧解氏始祖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間從軍而來。這就否定了解氏屬于明初洪洞縣移民的傳說。

徐州及附近省市地區(qū),明初洪洞縣移民傳說影響的豈止千家萬戶,據(jù)說影響人口以億計。那么流傳范圍廣泛的“始祖來自喜鵲窩”真相怎樣?筆者通過調(diào)查走訪以及查閱地方志和《明史》、《明實錄》和《金史》等文獻,并采納國內(nèi)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證。

一、洪洞縣明朝初年移民可能性排除

1、山西省洪洞縣屬臨汾市,地處山西省西南部,屬于太行山脈和呂梁山脈,崇山峻嶺,交通艱難。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期,其他地市的外遷移民翻山越嶺到交通不便且既不是府衙又不是州治的洪洞縣領(lǐng)取移民路費沒有可操作性,不符合常理,且根本做不到。

2、洪洞縣志記載。洪洞縣志明代嘉靖年間到清末編修六次,從未提到過對外移民。通過考察洪洞縣歷代縣志可以發(fā)現(xiàn),在大槐樹傳說記載的歷史時期,洪洞縣還沒有城,所以很難想象這里會設(shè)立移民機構(gòu),后世各類族譜記錄的地名大多無法核對上。而大槐樹移民傳說第一次出現(xiàn)在民國六年的《洪洞縣志》中。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的故事是清末山東省某些尋根者說給洪洞人聽的。而現(xiàn)代的洪洞縣志卻大篇幅記載“洪洞縣大槐樹移民”的故事,“穿越”得很精彩。據(jù)史料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洪洞有11900戶,92872人;永樂十年(1412年),有11592戶,87775人;成化八年(1472年),有11448戶,98240人。三次戶口統(tǒng)計顯示戶均8人-9人。假如明初洪洞縣真的有對外移民,那么留下來的洪洞人戶均人口不會超過3人。這與傳說的“四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八口之家留其三”的移民政策嚴重不符??梢娒鞒跎轿骱槎纯h沒有對外移民,山西其他各地對外移民也不會到廣濟寺大槐樹領(lǐng)取移民路費,尤其是領(lǐng)取耕牛和種子、口糧去往近千公里的徐州及附近地區(qū)。

3、明朝正史記載分析。根據(jù)《明實錄》、和《明史》記載,明朝移民始于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洪武年間移民10次,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8次,歷時四十七年共18次。

下面把歷次的移民記錄列舉如下。

(1)公元1370年?!睹魈鎸嶄洝份d:“(洪武)三年,……辛巳,徙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民無業(yè)者田臨濠,給資、糧、牛、種,復三年?!保ê槲淙?,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屬于臨濠府。)

(2)公元1373年。《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六年,徙山西真定民屯鳳陽?!?/p>

(3)公元1376年?!睹魈鎸嶄洝肪硪灰?載:“(洪武九年)十一月,徙山西真定民無產(chǎn)業(yè)者于鳳陽屯田,遣人赍冬衣給之?!?/p>

(4)公元1388年?!睹魈鎸嶄洝肪硪痪湃d:“(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閑曠之地?!?/p>

《明史》卷三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yè)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家具,復三年?!?/p>

(5)公元1389年?!睹魈鎸嶄洝肪硪痪湃d:“(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后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

(6)公元1389年?!睹魈鎸嶄洝肪硪痪牌咻d:“(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從整等一百一十六戶告愿應(yīng)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后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p>

(7)公元1392年。《明史.太祖本紀》卷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率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于大同、東勝,立十六衛(wèi)?!?/p>

據(jù)《明太祖實錄》卷二二三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wèi),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wèi)……,每衛(wèi)五千六百人?!?/p>

(8)公元1392年?!睹魈鎸嶄洝肪矶d:“(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后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愿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wèi)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徙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9)公元1395年?!睹魈鎸嶄洝肪矶d:“(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10)公元1402年。《明史》卷五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p>

《明太祖實錄》卷十二下載:“(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遺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州府縣?!?/p>

(11)公元1403年?!睹魈趯嶄洝肪硭氖d:“(永樂元年)八月,定罪于北京為民種田者,其于有罪俱免,免杖編成里甲,并妻、子發(fā)北平、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陜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編成里甲……上悉從之?!?/p>

(12)公元1404年?!睹魇贰こ勺姹炯o》卷六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p>

《明太宗實錄》卷三十一載:“(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p>

(13)公元1405年。 《明史·成祖本紀》卷六載:“(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p>

《明太宗實錄》卷四十六載:“(永樂三年)九月,遷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4)公元1406年?!睹魈趯嶄洝肪砦迨d:“(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等二百十四人言愿為民北平。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公元1407年?!睹魈趯嶄洝肪砦迨泡d:“(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jiān),牧養(yǎng)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

(16)公元1414年。《明太宗實錄》卷一四九載:“(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沖,而土宜稼穡,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者實之。”

(17)公元1416年?!睹魇贰肪砥咻d:“(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于保安州,賜復三年?!?/p>

《明太宗實錄》卷一零三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余戶于保安州,免賦役三年?!?/p>

(18)公元1417年?!睹魈趯嶄洝肪硪涣懔d:“(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上言:乞分丁于北平、廣平、清河等寬閑之處,占籍為民,撥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乃免田租一年。”

從以上移民記錄分析:

(1)十八次移民記錄沒有提及山西洪洞縣移民,也沒有提及山西移民統(tǒng)一到廣濟寺領(lǐng)取移民路費。傳說中的“大槐樹百萬大移民”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2)被移民者是沒有田地的農(nóng)民、遭受外敵騷擾的邊民以及部分罪犯,遷往洪武皇帝祖居地安徽鳳陽、首都南京和新都北平及附近地區(qū),被遷徙者應(yīng)該說是很幸運的,并不存在民間傳說的強制移民的情況。還有主動要求移民的記載,不可能有移民血淚史的傳言。

按照正史的記載,否定了洪洞縣移民的真實性。

4、結(jié)合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樹齡不過四百余年,而明代以前的廣濟寺大槐樹缺乏真實的歷史記載,“唐槐二代”的說法更是牽強附會。一般情況下槐樹生長到百年以上直徑約1.5米就不再明顯長粗,更不可能有一棵唐槐樹蔭占地數(shù)畝的事實。據(jù)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大槐樹移民”絕對沒有發(fā)生在洪洞縣。

5、戶籍資料記載分析。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戶籍統(tǒng)計資料:元代洪洞縣屬晉寧路錄事司,《元史》卷五十八載:“晉寧路,唐晉州。金為平陽府。元初為平陽路,大德九年(1305年),以地震改晉寧路。戶一十二萬六百二十,口二十七萬一百二十一。領(lǐng)司一、縣六、府一、州九。府領(lǐng)六縣,州領(lǐng)四十縣。錄事司??h六:臨汾、襄陵、洪洞、浮山、汾西、岳陽?!泵鞔槎纯h屬于平陽府,《明史》卷四十一載:“平陽府(元晉寧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洪武元年改為平陽府。領(lǐng)州六,縣二十八。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從以上正史記載可以看出,明代平陽府轄區(qū)比元代晉寧路范圍縮小許多,至元三年(1337年)晉寧路(平陽路)只有270121人,三十年后的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平陽府人數(shù)應(yīng)該低于三十萬。洪洞縣為平陽府轄區(qū),結(jié)合洪武二十四年戶籍資料可以推測出洪洞縣人口低于七萬人,到洪武二十四年人口數(shù)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兩萬余人??梢?,洪洞縣沒有對外移民。

許多省市為什么會有“明初大槐樹移民”傳說呢?這就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探討。

第一,“大槐樹移民”的流傳范圍?!昂槎纯h大槐樹移民”在兩百年前的家譜記載中幾乎看不到蹤影,清朝末年以來的家譜中才有一些記載。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之前“洪洞縣大槐樹移民”流傳范圍是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河南東部、山東南部和河北南部等地區(qū),可以看出“大槐樹移民”傳說流傳范圍的中心是徐州市。俗語“無風不起浪”,只能說明這一傳說在該地區(qū)絕非空穴來風。

第二,傳說中的“唐代大槐樹”,而且是樹蔭占地數(shù)畝的唐代大槐樹。歷史上或者現(xiàn)實中應(yīng)該有這樣的地方符合這一傳說。

第三,有古代寺廟,傳說是修建在唐代的寺廟。

第四,移民與山西洪洞縣有關(guān)聯(lián),或者大槐樹附近有“燕屋”、“燕窩”、“老鴣”等地名信息。

第五,地處交通要道,有大規(guī)模的人口來源。

結(jié)合以上五個方面特征,符合所有這些條件的只有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zhèn)良璧村。

二、良璧是大槐樹移民發(fā)源地論證

良璧古稱羊陂,又稱良陂,位于蘇北魯南兩省交界處,地屬江蘇省邳州市岔河鎮(zhèn),在邳州城區(qū)的西北方向,古代屬于邳州偃武鄉(xiāng)。良璧村內(nèi)現(xiàn)有大量的歷代遺址、遺物,如古唐槐、唐貞觀年間興建的興化院遺址和漢代石羊等等,有6000年以上文明史。根據(jù)史志記載,徐偃王在彭城東山(今戴莊鎮(zhèn)徐山)建徐國(邳州博物館有古徐國展廳),良璧是古徐國糧倉所在地,有駐軍,是邳州西北重鎮(zhèn)。傳說良璧曾經(jīng)有七十二處古代寺廟,目前已經(jīng)考證出來的寺廟有十三處。一個村有如此眾多的廟宇存在,充分說明古代良璧人口眾多,非常繁華。據(jù)地方志記載: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在良璧東北隅始建興化院,村北門客棧住監(jiān)工官,植種槐樹若干。良璧村內(nèi)現(xiàn)有唐代槐樹,國家有關(guān)部門測定樹齡約1400年。村內(nèi)老人們說幾百年來有許多棵唐代槐樹。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仍然有三棵唐槐枝繁葉茂。這些古槐的存在,說明古代良璧主要樹種就是槐樹。良璧原住民有姓氏以“三槐堂”“大樹堂”等為自己的家族堂號,也佐證曾經(jīng)存在很多古槐的事實。

古代良璧四面環(huán)水,村西是西泇河,村北是古黃河(隋朝以來也稱運糧河),村東為宋家溝(古稱送糧溝),再往東兩公里是古汶河。村南四公里為宋家溝與西泇河交匯處,兩河匯流之后向南流往泇口,并入運河。上世紀七十年代邳縣人民政府修建了地下涵道,并在其上修建了大橋,打通良璧南下的陸上通道。

《邳州志》記載,“梁王城北數(shù)十里為良璧,元時興化院在焉。碑所稱棟宇膠葛,樓觀櫛比。殆明以前一巨鎮(zhèn)。舊有僧坊、牙埠,牲畜四至,歲人常巨萬?!笨梢娒鞔郧傲艰等丝诒姸?、十分繁華?!囤葜尽酚涊d:“(偃武鄉(xiāng))石埠社在城西北,疃上社在其西,有礓石、濤溝二河;石蘭社在城北少西?!?953年石埠社劃為山東省蘭陵縣管轄,現(xiàn)屬蘭陵縣南橋鎮(zhèn)。另有記載,石蘭社只有一個村:良璧。石埠在良璧北偏東方向,距離約十六公里,其西北方向三公里處西泇河上即為老鴣巷橋。老鴣巷橋又稱老鸛巷橋,原名中濟橋,始建于唐代,再建于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明代大橋毀于抗戰(zhàn)期間,現(xiàn)老鴣巷橋位于原橋北500米,為郯夏公路的重要橋梁之一。古代先民從蘭陵進入邳州西北通道就是從老鴣巷橋到良璧,然后去往良璧東南方向的棗林莊渡口。

良璧符合移民傳說的必要條件。

一是良璧地處邳州市西北,屬徐州市管轄。良璧在民國以前的千年歷史中屬于邳州偃武鄉(xiāng),諧音為“燕屋鄉(xiāng)”。移民后裔解讀:燕子沒有屋,只可能是“燕窩”,這是“燕窩”說法的由來。距離良璧西北方向二十公里有老鴣巷和老鴣巷橋,又被移民后裔曲解為“老鴣窩”。而“老鴣”是“喜鵲”的方言稱謂,從而改成“喜鵲窩”。正符合傳說中的移民來自偃武鄉(xiāng)(燕屋鄉(xiāng))和老鴣巷(老鴣鄉(xiāng))以及“喜鵲窩”。

二是良璧村現(xiàn)有唐代大槐樹,且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有數(shù)棵以上,遍及方圓數(shù)千平方米范圍。多棵大槐樹的存在印證了移民傳說中的大槐樹樹蔭數(shù)畝的傳言。

三是良璧有唐代寺廟。距離現(xiàn)存大槐樹東北方向五百米的興化院始建于大唐貞觀五年(631年),本地人稱“興化寺”,又稱大寺。據(jù)史料記載興化院栽植的是槐樹,后因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后重建廟宇被砍伐,而興化院所處位置為全村最高,十數(shù)里外仍可見寺廟及槐樹,正符合移民后裔傳說的情景。

四是良璧現(xiàn)住民解姓的始祖來自平陽郡洪洞縣解家坡(即現(xiàn)在的山西省洪洞縣山頭鄉(xiāng)安頭村解家坡),良璧解氏一世祖因“募兵制”于北宋仁宗天圣年間與其他年輕人一起自平陽郡洪洞古邑從軍到淮陽軍(邳州在公元982年之后到金國統(tǒng)治時期稱為淮陽軍),至今九百八十余年,據(jù)碣文記載良璧解氏后人自第二世開始就有外遷,980多年來其后人遍及全國各地,后裔以百萬計。古人記祖籍都是記始祖來源地,才有了“始祖來自洪洞縣”的傳言。同時不排除與解氏始祖一起從軍而來的山西洪洞籍其他軍人后裔以千萬計,人口之眾,影響范圍之廣可想而知。這是移民后裔說“始祖來自洪洞縣”的唯一合理解釋。

五是人口符合。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良璧興化院重修石碑記載人口巨萬,而邳州偃武鄉(xiāng)自古就是人類聚居地區(qū),邳州現(xiàn)有三處國家級古人類文化遺址皆位于原偃武鄉(xiāng)境內(nèi)。加之良璧處在古沂州通往古邳州的交通咽喉要道上,人口流動頻繁,大規(guī)模的人員遷徙經(jīng)過良璧,為移民傳說提供了人口支撐。這也是山西洪洞縣所不具備的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

在確定良璧為大槐樹移民發(fā)生地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邳州的交通地位。

邳州市位于江蘇省最北部,西北與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和嶧城區(qū)接壤,北接臨沂市蘭陵縣,東北與郯城縣為鄰,邳州有6000年以上的文明史,邳州是江蘇省文明發(fā)祥地之一。邳州在金、元時期屬于山東西路,公元1221-1223年曾是山東行署所在地。

邳州境內(nèi)北部有東西向分布的山地丘陵,其他大部分為平原,土地肥沃,交通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尤其在公元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時間里,黃河“奪淮入?!痹斐删硟?nèi)水災(zāi)嚴重,黃泛區(qū)陸路交通受阻。山東西南部為微山湖,湖水東流經(jīng)臺兒莊入邳州境。古代山東西南等地南下出省最重要的陸路交通要道就是經(jīng)過邳州,邳州是山東與南方陸路交通的樞紐也是運河水道的必經(jīng)之地,交通和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

論證偃武大槐樹移民,不得不提金國統(tǒng)治時期的“紅襖軍”起義。

十三世紀初,金國的高壓統(tǒng)治和漢族地主階級的剝削,導致河北、山東爆發(fā)了“紅襖軍”起義。貞祐二年(1214年)楊安兒、郭方三、李全、棘七、史潑等人揭竿而起。傳言起義軍對不加入“紅襖軍”的農(nóng)民進行殺戮政策,加之金國朝廷妖魔化起義軍,山東西南部先民紛紛舉家外逃。

真正的“大槐樹移民”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紅襖軍”進攻大金國取得階段性勝利。本階段的顯著特點是戰(zhàn)爭造成難民外逃,在邳州表現(xiàn)為人口的銳減。

《邳州志》記載:“貞佑初(1213年),邳有民兩萬七千戶。”《金史》記載:“邳州,中,刺史。宋淮陽軍,貞祐三年九月改隸河南路。戶二萬七千二百三十二??h三:下邳,……;蘭陵,……;宿遷,……”?!芭d定二年(1218年)……累經(jīng)殘毀,至于邳、海尤甚。海之民戶,曾不滿百,而屯軍五千;邳戶僅及八百,軍以萬計?!壁輳?213年的27000多戶的二十余萬人到1218年五年時間,邳州戶數(shù)銳減到僅有800戶,人口約六千余??梢娳菰∶翊蠖鄶?shù)因為戰(zhàn)爭逃難離開了。

《邳州志》記載:“貞祐三年(1215年)紅襖賊數(shù)萬破邳州崗子崮(在良璧東北方向約三公里,屬偃武鄉(xiāng)四戶社),得船數(shù)百艘,將夸河為亂”。地方志記載:1215年紅襖軍六萬余人在良璧、崗子崮和楚墩一線與金軍交戰(zhàn),大敗金軍,繳獲戰(zhàn)船數(shù)百艘,之后訓練水軍,準備攻打古黃河以南的金軍。

1214-1215年是大批戰(zhàn)爭難民逃離的時間,西泇河以西的山東難民從泇河西經(jīng)過老鴣巷橋,之后沿著泇河東官道南下來到良璧。通過良璧村北運糧河“登龍橋”,從北門和西門進村。地方志記載:良璧北門有善堂一處,建于北宋初年,建筑面積640平方米;西門有善堂一處,建于北宋中期,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兩處善堂和村內(nèi)的興化院必然作為金國朝廷安頓難民的處所。良璧有多棵粗大茂密的唐槐給難民留下深刻印象。短暫停留之后難民們出東門,沿村東“五叉路”經(jīng)過宋家溝木橋,去往東南方向的汶河棗林莊渡口。因難民眾多,又處汛期,河寬水急,擺渡困難,難民們必然留下深刻記憶。通過棗林莊渡口,難民進入了邳州腹地。邳州南部為黃河,有些人渡過黃河,逃往南宋政權(quán)管轄的淮河以南;有些人向東逃往海州(海州尚屬金國管轄);有些人向西逃往河南省方向。時間過去數(shù)百年,移民后裔只留下部分記憶。有人記得偃武鄉(xiāng)老鴣巷(老鴣鄉(xiāng));有人記得偃武鄉(xiāng)(燕屋鄉(xiāng))大槐樹;有人記得“山東大槐樹”;有人記得唐代寺廟;也有人記得“山東棗林莊”。古黃河在邳州南部由西向東穿境而過,而棗林莊和良璧大槐樹都在其北百里外,也有移民后裔記成了“河北棗林莊”和“河北大槐樹”。顯然“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北”,而不是今天的河北?。鞒耙郧皼]有河北?。?。山東棗林莊就是“河北棗林莊”;“偃武大槐樹”就是“山東大槐樹”,也是“河北大槐樹”,指的都是良璧大槐樹。徐州以及附近地區(qū)的移民后裔對大槐樹記憶最深刻,所以才有了“偃武大槐樹移民”傳說。這就是該傳說流傳在以徐州為中心廣大地區(qū)的原因。

流傳在良璧的“大槐樹移民”故事明顯不同于其他地區(qū):當年移民的時候,在大槐樹下村民們聚餐數(shù)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連續(xù)幾天通宵達旦,夜夜燈火通明,到處是哭聲震天?,F(xiàn)在看來,當年逃難的時候,因為需要通過棗林莊渡口,渡口小難民多,山東南下的難民們在良璧必然有幾天停留。良璧的原住民逃離之前把帶不走的家畜家禽宰殺,附近的親朋好友一起渡過最后的時光。

“大槐樹移民”第二階段是金國朝廷對紅襖農(nóng)民起義軍的戰(zhàn)爭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該階段的表現(xiàn)特征是移民的遷入。徐州境內(nèi)的“大槐樹移民”指的應(yīng)該是這段移民歷史。在咸豐版《邳州志》中有相關(guān)記載?!柏懹佣辏?215年)時山東、河北諸郡失守,唯真定、清沃、大名、東平、徐、邳、海數(shù)城僅存”,當時的邳州還處于金國朝廷的控制范圍之內(nèi)。“興定二年(1218年)四月戊午,紅襖賊犯徐、邳,行樞密院兵大破之”。1218年舊歷四月,金國朝廷重創(chuàng)了農(nóng)民起義軍。

《金史》卷十五載:“(興定)三年(1219年)六月丁亥,命防御使徒單福定等,帥所部義軍與沂州民老幼盡徙于邳?!锲咴露∮希?、海等州義軍及脅從歸國而充軍者,人給地三十畝,有力者五十畝,仍蠲差稅,日支糧二升,號‘決勝軍’”。根據(jù)地方志和《金史》記載分析,公元1218年在邳州先民幾乎逃盡的情況下(僅及800戶),金國朝廷在興定三年(即1219年)六月初六日有把沂州(原臨沂縣和費縣)所有人遷徙到邳州。金國朝廷移民之后,把所有人編入軍籍,安置了移民的生活,給予了土地和口糧。舊歷六月正是蘇北魯南地區(qū)的汛期,古邳州與古沂州接壤的廣大地區(qū)積水嚴重,移民進入邳州必然選擇陸路地勢較高的村莊。邳州各地海拔大多在21-25米,而良璧村的海拔在29-31米,良璧又是方圓百里的名鎮(zhèn),也利于移民找到該地,古代沂州移民遷入邳州必然途經(jīng)良璧,然后再進入邳州腹地。

數(shù)百年來移民后裔繁衍生息,以邳州為中心的大槐樹移民不斷向四周擴散。由于邳州尚有北宋時期來自平陽郡洪洞縣籍軍人或商人后裔,這些原住民會說“始祖來自洪洞縣”,因為姻親關(guān)系,代代相傳,影響千千萬萬移民后裔認為自己始祖遷出地是山西洪洞縣。偃武鄉(xiāng)、老鴣巷、大槐樹、唐代寺廟、棗林莊都是真實存在的,都在金國統(tǒng)治時期的邳州偃武鄉(xiāng)境內(nèi),且南北距離在二十公里之內(nèi)。這些村莊、地名、遺跡以及大槐樹依然存在,與山西省洪洞縣沒有絲毫關(guān)系。

綜上所述,真正的“偃武大槐樹移民”發(fā)生在江蘇省邳州市,且是一個概念四種內(nèi)涵。一種內(nèi)涵是戰(zhàn)爭難民外逃。發(fā)生在宋金對峙期間的1214年到1218年,歷史事件是“紅襖軍”與金國朝廷的戰(zhàn)爭造成百萬魯南和蘇北無辜百姓逃離家園。這是流傳在原邳州以外的“大槐樹移民”,屬于難民逃出。第二種內(nèi)涵是指金國朝廷組織的沂州移民遷入。時間是興定三年(即1219年)六月初六,執(zhí)行者是防御使徒單福定。這是流傳在原邳州轄區(qū)內(nèi)的“大槐樹移民”,而核心地區(qū)的邳州在1219年6月由人口流出地變成了人口遷入地。該傳說的時間比明初大槐樹移民早150余年。第三種“大槐樹移民”指的是在前兩種移民或難民遷徙之前和之后的數(shù)百年里途經(jīng)“老鴣巷-偃武大槐樹-棗林莊渡口”而外遷他鄉(xiāng)的難民。第四種是偽“大槐樹移民”,指的是一些不屬于大槐樹移民范疇的人們,卻按照其他人的傳說也認為自己是大槐樹移民后裔。前兩種內(nèi)涵的“大槐樹移民”屬于狹義的范疇,該內(nèi)涵的“大槐樹移民”往往被混為一談,即被認為是單一的人口遷入;后兩種內(nèi)涵屬于廣義的范疇,既包括數(shù)百年途經(jīng)邳州的移民或難民后裔,又包括虛假的“大槐樹移民”后裔。因為“沂州民老幼盡徙于邳”,加之邳州自古就是人類聚居地,所以“偃武大槐樹移民”和“山東棗林莊移民”后裔的尋根地在江蘇省邳州市,大范圍在以邳州為中心的蘇北和魯南地區(qū)。近幾年來已經(jīng)有許多尋根者在邳州找到了自己的根。

無論是“大槐樹難民”逃出還是“大槐樹移民”遷入,其主要特點都是舉家遷徙,甚至是十幾戶、幾十戶人家一起遷居他鄉(xiāng)、定居一處,而幾乎所有難民或移民后裔的家譜記載始祖為一個人或者兄弟幾人明初奉旨遷入,可見其家譜記載信息與事實不符。

可悲的是,現(xiàn)在仍然有很多人堅持自己是明初“洪洞縣大槐樹移民”后裔的觀點。洪洞縣在那里,洪洞縣的歷史記載在地方志和各種典籍里,人為制造的移民故事怎么也不會變成史實。真相只有一個。

 

參考文獻:

[1]《明史》

[2]《明實錄》

[3]葛劍雄、曹樹基:《中國移民史》

[4]《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邳州志)》

[5]《金史》


[6]《洪洞縣志》


編輯:王勇 責編:池研